图书馆于她而言,从不是冰冷的建筑,而是一座藏着万千世界的“精神驿站”。在这里,她寻得的不仅是一方与文字对话的宁静,更将阅读的力量延伸至协会与班级的集体成长,让个人对书籍的热爱,化作温暖他人的微光。今天,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赵延萍的阅读世界,聆听她对读书的独到见解,感受那份源于书页的执着与温度。

作为学生读者协会副会长,赵延萍始终秉持“一个人阅读是独行,一群人阅读是同行”的理念与“传递阅读温度”的初心,过去一年中,她倾注心力于协会工作:主持多场读书活动,提前梳理流程、精心设计话题,打破“沉默阅读”的边界,促成一次次思想的碰撞;她带领成员策划并打造8场特色主题活动,其中“听青年讲廉洁的N种模样”邀请多专业同学分享廉洁故事、解读精神内涵,获得师生积极参与及社会媒体的关注报道,展现出青年一代对正向价值观的生动践行。每当看到他人因一场活动而爱上新书、结识挚友,她都深感阅读已成为联结彼此的精神纽带,一切付出也因此充满意义。这段经历不仅锤炼了她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,也让她获得校级“先进个人”“优秀干部”等荣誉。在她看来,这些荣誉不仅属于个人,更是对协会全体成员携手用阅读照亮他人的共同见证。

面对“为什么总泡在图书馆”的提问,赵延萍表示,每一本书都是通往不同世界的门,她乐于在各类书籍中感受多元的魅力。她也分享了三点阅读心得:一是不被“书单焦虑”所绑架,从兴趣出发选择读物,兴趣是最好的“阅读导师”;二是带着问题去阅读,在翻开书前明确自己想获取什么,将书中知识化为自身养分;三是读后留出时间消化,哪怕写下50字感悟或与朋友交流,都能让阅读收获翻倍。她强调,“读过”不等于“读懂”,思考才是阅读真正的终点。
在阅读与协会工作之外,赵延萍还坚持参与《论语》传习活动与志愿服务,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养分,以实际行动传递温暖。她也因此获评“论语传习标兵”“优秀志愿者”。这些荣誉并非终点,而是激励她持续前行的“加油站”,让她更深刻地理解将书中智慧转化为现实行动的意义。
如今,没课的午后,她依然习惯“泡”在图书馆。阳光透过玻璃窗,在书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,耳边是此起彼伏的翻书声——这份宁静而充实的时光,让她逐渐成为更从容、更坚定的自己。她也愈发清晰地意识到:阅读从来不是孤独的旅程。当我们把对书的热爱融入集体,把书中的智慧化作脚下的行动,那一缕墨香,便会成为照亮成长之路的永恒光芒。
文/赵延萍
图/赵延萍
编辑/刘新福
初审/秦王玲
终审/李春燕